我们参与编写新中国第一部特大型汉语词典

编者按:《汉语大词典》(第一版)是新中国第一部特大型汉语词典,在周恩来、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于1975年正式启动编纂,全书共12卷,另有附录、索引1卷,收词37.5万条,近5000万字,插图2200余幅。作为中国词典史的一座丰碑,荣获首届“国家图书奖”,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权威工具书、联合国汉语翻译指定工作用书。

新中国第一套《汉语大词典》

曲阜师范大学作为山东编纂组三个成员单位之一,成立了由时任院长赵紫生为支部书记的编写组,组建起55人的工作团队,历时10年,编审词条1.2万余条,圆满完成所承担的各项任务。日前,在离退休工作处支持下,党委宣传部组织工作人员以访谈的形式,对赵传仁、宋芳彦、黄广华3位亲历者进行了采访,钩沉这段难忘的记忆,展示曲园人“为国弘文”的品格。

一、我校参编《汉语大辞典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

赵传仁: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,拥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。比如,《尔雅》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成体系的词典;唐文宗时期著名的《十二经》一直流传至今,为历代学人所诵读;东汉许慎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字典——《说文解字》……1972年,圣马力诺政府代表团首次访华,作为国礼赠送给我国一部多卷本大词典,而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回赠国礼时,只能拿出当时国内使用的很单薄的《新华字典》。这么一本小字典与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很不相称,出现了“小国送大书,大国送小书”的尴尬局面。

1953年版《新华字典》

赵传仁老师

泱泱文明大国以小小的《新华字典》包打天下的局面不能维持下去了,缺乏各类大型工具书难以适应国内形势的急需!于是,1975年5月23日至6月17日,国家出版局在广州召开了会议,做出了出版一百余部大中型辞书的总体规划,并报经周恩来总理和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批准,正式启动《汉语大词典》的编纂工作。同年9月《汉语大词典》领导工作小组成立,由当时国家出版局代局长陈翰伯同志任组长,由上海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五省一市34个高校和科研单位一千余人参加编纂。山东省成立了曲阜师院、山东师院、山东大学三个编写点,开始了为期十年的编纂过程。

《汉语大词典》编纂手册与引书格式

二、我校编纂组的组织情况

黄广华、宋芳彦:自1975年底至1976年初,各单位逐步开始了工作,《汉语大词典》的编纂是一件十分浩繁的工程,首先是人员调配,参加这项工作的语言文字学专家学者、语文工作者上千人,开始时还有工农兵代表,当时是全国一盘棋,举国家之力把大家聚到了一起。

黄广华老师查阅汉语大词典

宋芳彦老师翻阅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

我校对编撰工作极为重视,时任院长赵紫生亲自兼任编纂工作组党支部书记,中文系原副主任谷辅林任行政组组长兼党支部副书记,李传曾任行政副组长。因工程量浩大,又分别在临沂、泰安、菏泽三地设置分组,负责前期的资料收集整理,到后期收词阶段,三地工作人员相继调入我校集中开展工作。

赵传仁:我校编纂人员共计55人,其中编写人员47人,他们分别是:党支部书记赵紫生;行政组组长兼党支部副书记;中文系原副主任谷辅林;行政副组长:李传曾;后勤工作:沈长洪、吴升美;图书室:石兰亭、庄钧维、颜风英。

编写人员有刘俊一、居思信、包备五、王锡昌、庄上峰、王先进、赵一民、赵传仁、亓洪昌、田素义、张宗舜、宋芳彦、朱传芝、林祥征、王冠军、颜景琴、杨棣、相隆本、黄广华、侯宪林、李景明、刘樱村、苗敬一、唐维生、唐剑辉、陈丙尧、陈为善、孔凡振、杨诲之、侯玉华、邹亚东、亓开育、田洪然、刘春喜、张学志、郭其温、邹芳、刘海军、郭恩俊、张颖、栾兆玉、于建成、李苏国、肖玉英、于志强、赵常虹。

《汉语大词典》曲阜师大编写组部分老师合影

三、请简要介绍一下我校承担的编纂内容

赵传仁、宋芳彦:自1976—1986年,我们共计工作了十年。前一年半的时间,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收集整理资料和收词,当时没有电脑等现代化工具,资料收集较为困难,我们的主要资料来源有两个方面,一个是旧有辞书,如我国旧《辞海》《词源》《康熙字典》等,还有日本出版的《大汉和词典》和我国台湾省出版的《中文大辞典》等,在阅读的同时我们采取了制作资料卡片的方式来收集词条,同时,编纂处选取了我国经、史、子、集等古籍图书一千余种,从这些资料中收集整理有用的资料并做出卡片,到1979年积累资料基本完成时,我们已累计制作了12余万张的卡片……在之后的时间我们的工作重心主要是编写词条,我们所编写“冫”部所有条目1221条,印刷在原书原版第一册中,“子”部词条1990条,印刷在原书原版第二册中,“宀”部词条6806条,印刷在原书原版第三册中,总计10019条,117.4万字。又为临沂词典组审稿2271条。

《汉语大词典》释文资料袋

四、参编《汉语大词典》这一工作,您的心得感悟

黄广华:耗时十年(1976—1986),在全国同仁的共同努力下,我们终于完成了十二卷的大型工具性辞书《汉语大词典》的编写工作,完成了国家交给的重任,没有辜负敬爱的周总理嘱托,我们由衷感到欣慰,只是周总理没有看到这部巨著的出版,这也是我们一生的遗憾。

赵传仁:作为一名古典文学教师,能够有机会参与这样一项国家工程,是我一生的骄傲和光荣,能够通过这项工作调任到曲师工作,更是我的幸运,能够一生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,更是我的幸福。

宋芳彦:对我来说,这不仅仅是一项光荣的任务,通过这十年的工作,更是培养了我严谨细致、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,为我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五、作为老一辈曲园人,您对年轻一代师生的寄语

赵传仁:要耐得住清苦,守得住诱惑,要真正静下心来做学问、做事情,只有在年轻时多努力、多付出,才能问心无愧,人生才更充实。

宋芳彦:无论做什么事情,都要专注、用心,只有培养出严谨细致的良好习惯,才能走得远、走得稳。

黄广华:作为年轻人,一定要听党话、跟党走,伟大的祖国、伟大的党永远是我们坚实的后盾,只有在党的指引下,将自己的未来融入祖国的发展,才是最美好、最荣耀的人生选择。

【记者手记】“杏坛学人”的坚守

黄江滔

有幸聆听三位先生的回忆,感动万分、感慨系之,曲阜师范大学老一辈工作者在当时经费捉襟见肘、办公条件相对简陋的环境中,始终保持自身定力,矢志不渝教育报国,用务实的作风、扎实的学识,用心用情书写好每一张卡片,旁搜博采好每一条词源释义,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,终在中国文化建设历程中篆刻下属于曲师的荣耀。

时光如炬,岁月如梭,如今的三位前辈已是耄耋之年,虽有离退休工作处处长石会学老师的引荐,但在三位老教师含饴弄孙之际登门叨扰,我心中难免有一丝惴惴不安的紧张,而老前辈对工作的热情和精益求精更是让我由衷感动……

为精准整理数据资料,赵传仁先生伏案一月有余,遍查资料,从每一个参编人员的姓名到字条收集整理的数据,为我们提供了沉甸甸、满当当的一沓手写文稿;宋芳彦先生不顾身体不适,秉烛夜书,第一时间梳理整合出我校编纂组织的构成和人员分工,并亲口为我们述说十年编纂期间的趣闻轶事,为笔者感受那段光辉岁月续薪添力;黄广华先生为确保采访每一环节的精准到位,反复与我们电话沟通,其认真负责、一抓到底的态度也让我辈深受教育,受益匪浅。

一棵大树的长成,需要土、水、光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,一所学校的发展历程亦是如此。曲阜师范大学,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代代心怀家国、爱岗敬业、不辞辛劳、默默付出的大国良师,才在短短60余年间取得飞速的进步,成为享誉海内外、桃李满天下的圣地学府。

夜近子时,行至西联教室,初春二月,寒风虽依旧料峭,但草木的萌动和生命新意已悄然温润大地,挺拔翠绿的青松树旁,学子夜读的身影依旧在坚持,晚归师者的步伐还是那么沉稳坚定,耳畔依稀响起“萃华月 西联灯”的吟唱,只为犁牛精神的传承,更为曲园良师的赞歌。

致敬,每一位坚守初心的“杏坛学人”。



鸣谢:离退休工作处

发布:曲阜师大新闻中心

终审:刘永礼